(圖片聯名設計:股感知識庫)

 

「存股」在近年蔚為風潮,大家已經逐漸擺脫過去那種追一天漲停板的思維,選擇一年殖利率5~7%以上的好公司。其實「存股」並不是什麼新概念,僅是大家終於明白股票投資的初衷,股票就是透過你投資部分的金錢來換取股份,進而照投資比例領取每年盈餘分配(股利),因此「存股」正符合「股票發行」的意義。

 

最近台股萬點回檔,許多業績好的股票也是受影響而下跌,於是在我的粉絲專頁與臉書社團中有許多朋友開始提出能否續存的問題,所以我特地寫了這封信跟大家討論存股。首先我覺得存股最重要的三件事如下。

1. 研究並評估企業價值後,在合理或划算的價格買進。 

2. 買進後定期追蹤財報(盈餘、現金流、營運投資情形)評估當初買進理由是否持續存在。

3. 如果價值持續存在,那麼股價下跌,這是你逢低入場好時機(巴菲特說的價值投資);如果當初買進的理由消失,就該考慮下車(因為企業本質已改變)。

 

假設讀者能認同我以上的邏輯,那麼就不難理解股價波動時會能否續存股票,甚至是有人怪罪到我過去曾分享某檔個股(目前股價卻下跌)是多麽dosen't make sense了。首先,股價波動造成的是本益比與帳面獲利影響,如果你是根據個股財報良好的理由而買進,並確定自己的評估,那麼股價下跌時要更開心啊!因為你能用更便宜的價格買進更多。怎麼會因為股價下跌就影響持股的穩定度。好比說你買到信義區的好地段,會因為房價大跌而放棄持有嗎?只要信義區貴為信義區的價值還在,下跌應該要買更多,不是嗎?因此這樣的心態其實是裹著「存股」的皮,但其實只是比以前亂看消息買股票想賺價差好一點而已,因為你care的還是價格而不是價值。再來如果這些人開始怪罪他們當初發現此檔存股標的原因是,那就更確定他只是「從眾心態」,人云亦云而買進罷了。投資要為自己負責,連貴為股神的巴菲特都有投資錯誤的時候,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投資建立在別人的眼光之上。任何專家與大師的意見,是幫助我們縮小選股標的,但錢是你的、帳戶是你的、盈餘也是你的,所以只有你能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當你能克服價格下跌就想賣出的心理,逢低買進存股標的,這樣才算完成存股入門。接著你要學會評估企業良好本質是否持續存在(產業地位、外在環境與營運能力...等),當學會評估價值時,你自然能拿捏買賣策略。最後,這就是我們使用生活投資學的原因,買進你熟悉的公司,使用公司的產品,這是財報與報導上感受不到的實際體驗。像我以前存中華電信,發現我手機資費越來越便宜時,我就放棄存了,因為這家企業已經失去「定價權」。花了幾百億拿4G執照,吃到飽月租費卻是以前的半價,企業的良好本質已經有所變化。但這例子不是說中華電不能存(我個人判斷也許是錯的),而是跟你示範我前面所述的評估價值的其中一種方式。每個人都要有自己主觀的評估標準,我為我自己的投資負責,你準備為自己的長期投資負責了嗎?從現在開始判斷「價值」,不要被「價格」影響你的心境。

 

2017/12/16 阿格力(許凱廸)給讀者的第二封信

 

 

 

 

 

 

 

arrow
arrow

    阿格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