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 我的購物車選股法,年賺30% 。
商場如戰場,市場上既有的企業不斷在追求市占率成長,甚至想壟斷市場,更不用說有無數的新創公司,虎視眈眈要搶下檯面上企業的生意,此外還要考量外在環境的變化,也會深深影響公司的經營(經濟、政策)。
儘管經營一家公司是如此險峻,仍然有許多企業,長期以來在市場穩如泰山,而這些公司的共同點,就是擁有深厚的經營護城河。
若我們投資的企業能具有強力的護城河,自然能跟著這些企業穩定獲利。
那麼,該如何分析一家企業的護城河?首先在大方向上,我們可利用 STEP 企業護城河分析法,來初步篩選潛在的投資機會。也就是利用社會(Social)、科技(Technological)、經濟(Economic)與政治(Political)等四大因素,來探討公司是否擁有長久經營的實力。STEP 分析最初被稱為 PEST 分析(害蟲分析),是商業中研究市場環境時,常用的策略工具。
最後,再透過三個關鍵的日常生活經驗,來選出最具長久經營優勢的公司。
社會:社會文化變遷對企業的影響
無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消費型態永遠跟著主流消費者的需求而改變。例如,在 1950 年至 1960 年左右,是歌仔戲的全盛時期,但後來的年輕消費族群對西方娛樂文化,如:電影、戲劇更為著迷,因此歌仔戲就在時代變遷下沒落。
近期讓大家更有感受的便是時裝產業,這就是一個必須不斷迎合主流文化,才能生存的產業。像日本知名平價品牌優衣庫(Uniqlo),剛在臺灣上市時造成極大轟動,各大門市排隊人口絡繹不絕,但沒想到不過幾年光景,Uniqlo 就遇到經營的阻力。
2016 年快時尚風氣急遽退燒,讓 Uniqlo 淨利大幅衰退,此外,其他業者如 GAP 和 H&M 也遇到一樣的麻煩。焦點回到台股的紡織雙強儒鴻(1476)及聚陽(1477),兩者皆因時裝產業衰退,其2016 年前三季的稅後盈餘,相對於前一年縮減了 20%,顯見服飾業深受社會文化變遷影響。
圖表2-35 儒鴻(1476)及聚陽(1477)2016 年前三季稅後盈餘變化比較
因此,像這類容易隨著環境改變而造成劇烈變動的產業,就不適合長期投資,持有的風險也會相對較大。身為價值投資人,建議應關注那些即便社會消費主力改變,也不會對營運產生負面影響的產業,例如:醫療用品通路、藥局、金融業和保全等,都屬於這類型的產業。台股裡對應的個股有杏一(4175)、大樹(6469)、玉山金(2884)和中保(9917)等,這類個股較不會因為社會短期的急遽變化,營收就大幅縮水。
科技:新興科技是公司的阻力還是助力?
企業所屬的產業是否會被新興科技影響或取代,是非財務面的重要思考點,近年來網路的盛行,嚴重影響實體通路經營,如:統一超(2912)所經營的博客來網路書店,搭配統一超商取貨付款的服務,便改變了書籍消費型態,讓實體書店吃足苦頭。
以前採買一定要出門,現在網家的 PChome 購物(8044)與富邦媒(8454)的 momo 購物網,提供成上千萬的商品選擇,其提供的品項不只涵蓋食、衣、住、行,還能無息分期付款,加上24 小時到貨的服務(PChome 還有臺北市六小時到貨),更讓多數消費者選擇到實體門市體驗產品,回家再上網訂購。
像我最近買了一台 4K 電視,在某購物網站買不但比燦坤(2430)與全國電(6281)便宜,還有相當豐富的贈品,並享有刷卡再送購物金且無息分期的優惠,這樣的趨勢一定會影響越來越多實體店面的經營。
那有沒有得利於新科技的企業?同樣舉大家最熟悉的網路科技當例子。貨運業原本就有一定的運載量,拜網路購物盛行所致,更加速物流業者營收成長。以我為例,我經常購買美國品牌 A&F 及 Hollister 的衣服(臺灣無門市),現在不用飛到美國採買,只要上官網訂購,就能立刻從美國空運到臺灣,而其與臺灣當地配合的送件公司,正是大榮(2608)。國際網購的成長,讓貨運業者增加了更多業績。這一點告訴我們,長期投資時要慎選不會被新科技取代,還可能幫助公司進一步成長的產業類型。
經濟: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的生意
對於長期投資的朋友來說,找到一家不論景氣好壞,都能維持業績的公司最重要。這類公司通常與基本民生需求有關,因為無論薪水高低,基本的民生需求都不可能完全消失。而與民生需求最密切的個股,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統一超(2912),該集團經營的 7-ELEVEN 所販售的鮮食和飲品,涵蓋了一天三餐外加宵夜、點心,甚至有不少人餐餐都到 7-ELEVEN解決。對消費者來說,再怎麼省也不可能整天都不吃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保全業,商家在景氣好時裝保全來保護財產,有趣的是景氣反轉時,更要裝保全來因應經濟差時的高竊盜率。加上保全業收費是收現金且無存貨,不像製造業可能在景氣差時,遇到欠款和周轉等問題,台股中相關類股有中保(9917)與新保(9925),兩大巨頭就占據臺灣 90% 的保全市場。
政治:政策是否有利於企業經營?
政策是直接影響企業經營的因素,我們所投資的企業,最好是政府所支持或不干預的。例如:天然氣業者就屬政府特許行業,每個縣市基本上只有一家天然氣公司來經營,如:大台北(9908)負責臺北市七大行政區;新海(9926)負責新北市的板橋、新莊、三重區等,因為不會有競爭對手,所以買這類個股幾乎都能穩穩領股息。
此外,新政策也是促成公司增運的動力。比方說,近年內政部規定,15 年以上的電梯必須每半年就安檢一次,有助於永大(1507)及崇友(4506)等電梯業者的保養收入成長。
如果一家公司常被政府點名降價,就算公司經營表現再優秀,也會讓投資人擔憂。像 2012 年前國家通訊委員會,強制臺灣三大電信業者中華電(2412)、台灣大(3045)及遠傳(4904),每年必須依消費者物價指數調降通話費率,此政策直接影響電信業者的營收。
特別是中華電,因為過去國營事業的背景(民營化後交通部仍為最大股東),時常被政府官員點名要調降網路費,甚至被要求以成本價出租給其他業者,來促進高速光纖網路普及。
諸如此類政策干預因素,都影響投資人持股的信心。像我過去曾經視中華電為存股的好選擇,但持股一年多期間,總是因政府官員要求降價的新聞而不安,儘管中華電配息依舊穩定,但我最後仍選擇賣股以求一夜好眠。
同樣與民生消費相關的電費議題,也讓臺電轉投資的台汽電(8926)屢屢被點名,所以投資前請務必考量政策因素,才能買得心安。
三大選股指標,淘出生活潛力股
像這樣透過 STEP 企業護城河分析法,初步篩選買股清單後,再進一步利用以下的三大選股原則(定價權、品牌與產品差異、商品轉換成本),就能選出擁有強力營運護城河的個股群族,此時你距離成為價值投資人已經不遠了。
一、買敢漲價、有定價權的公司
在這個水電、原物料與人事成本都在漲價的通膨時代,如果公司無法反映成本在商品或服務售價上,會很難經營。市場上失去「定價權」,而無法漲價的產業莫過於電信業了。還記得大學時的 3G 上網吃到飽,動輒便上千元起跳,非常昂貴。
2013 年起政府開放 4G 行動網路執照競標,儘管眾家電信業者貢獻上千億權利金給國庫,後來卻因各大業者削價競爭,導致4G 上網吃到飽 600 元有找,比以前 3G 網路還便宜。4G 執照標金及基地臺建設成本,完全無法反映在消費者的電話費上,這是投資電信股須再三考量的不利因素。如果一家企業漲價前,會擔憂業績衰退、甚至得降價來維持市占,這類個股還是敬而遠之。
假如產品能隨成本上升而調漲售價、卻不會失去客戶群的公司,就值得我們多留意。記得國小時(2001年)常買的統一(1216)科學麵與聯華食(1231)的可樂果,分別是 5 元及 10元,這十多年下來售價已經翻了一倍以上,便宜的物價已不復見,相信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食品價格上漲後,就不會再跌回來了。
其實,食品業生產零食的機械,不需要持續投入龐大資本支出,且經典口味的食品,可以賣數十年都還是屹立不搖,就能省下龐大的研發經費,是擁有「定價權」的產業。
像統一(1216)推出的滿漢御品泡麵,一碗要價 248 元,對比電信業者,得用比先前 3G 吃到飽還便宜的費率,來促銷 4G吃到飽,就可以感受到誰有定價權了。
簡單來說,若你發現生活中,出現任何漲價你都得咬牙買下去的產品或服務,投資這種公司準沒錯。
二、產品具市場差異或品牌影響力
許多公司已經具有產品差異化及品牌影響力,儘管市場不斷有挑戰者出現,但具差異性的產品與品牌辨識度,總是讓這些競爭對手望塵莫及。身為消費者,要判斷這個特點實在是太容易了。以圖表2-36 為例,當講到下列產品或服務,你直覺聯想到的名稱或品牌是什麼?
圖表2-36 、產品與其聯想品牌對應之個股及報酬率表現
經由圖表2-36 的整理才發現,原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這些品牌,其五年長期投報率都在 50% 甚至 100% 以上的超績優表現。不過,在股票市場中,我們往往去追求那些對產業不了解,但聽起來很高科技的個股,最後因為不了解其產業內涵,反而導致投資失利。相反的,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立刻聯想到相對應的個股,投資這類個股其實勝率更高。因為一般人第一時間能聯想到的品牌,市占率都很高,表示該企業在市場上有一定的成就。
例如:講到燕麥片和盒裝豆腐,就一定想到桂格跟中華豆腐,如果因而投資其母公司佳格(1227)和中華食(4205),五年下來平均投報率,分別高達 57% 與 158%,相當驚人。
此外,若你在路上等紅綠燈時,稍微留意一下身邊的計程車,你會發現超過半數的司機都開豐田汽車(TOYOTA),進而研究其臺灣總代理和泰車(2207)的五年投資報酬率,更是高達74%。
換言之,這些已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堅強地位的品牌、想到特定產品就會想到的企業,往往也是我們最終消費所在,所以這種公司無形中就擁有長久經營的絕佳護城河。
三、商品轉換成本高
在生活中,有些產品或服務的轉換成本相當高,讓多數人只要消費一次,就會不知不覺成為該企業的長期客戶群,這種公司就是價值投資人該考慮的投資標的。
市場上鮮明的例子之一,就是 iPhone,消費者往往在購買iPhone 後,為了方便產品相容性與雲端整合,而繼續購買蘋果公司的 MacBook 系列筆記型電腦,有些人甚至會添購相容 iPhone的音響等。還有一堆已付費購買的 APP 軟體,讓你下次選購手機時,會考慮若轉移到 Android 手機陣營時的損失成本,所以大家才會說千萬不要買 iPhone,因為一持有就回不去了。
我自己就是被困住的消費者,過去用過宏達電(HTC)、華碩(ASUS)、三星(Samsung)和樂金(LG)的智慧型手機,直到換了 iPhone 5S 之後,就只能繼續拿 iPhone 6、6S plus 跟 7 plus,因此蘋果為何高居世界第一大品牌,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除了手機之外,電梯與汽車都具有這種特性,不管你家大樓電梯的提供業者是永大(1507)或崇友(4506),安裝後的 15年內,基本上維修保養費用都會直接落入業者的口袋,就算覺得電梯的品質不好,也會考量到重新安裝電梯的成本而作罷。
另一個例子,是我爸的愛車豐田(TOYOTA),一旦買了之後,就準備貢獻至少三年的保養費給原廠和泰車(2207),萬一消
費者想換車,也會考量到新車要價不斐而放棄,難怪和泰車的每股盈餘,連續五年都賺一個股本以上。至於那些消費者容易轉換品牌的商品及服務(Android 系統手機、衛生紙),就是該避免長期投資的企業。
以上內容擷取自大是文化-我的購物車選股法,年賺30% 。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列表